提到「自我教育」,對華德福教育來說,不管任何年紀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自己要教育自己的「自我教育」。就算是三、四歲左右的幼兒,也是要靠自己內在的力量發展茁壯,周遭的父母或是幼兒園的老師們也只是陪伴在身邊,不斷地提供鼓勵及保護而已。
從和華德福教育相反立場的教育理念來看的話,幼童就像是一塊柔軟等待塑型的黏土,如果不趕快從外面捏出一個固定形狀來的話,那個幼童將無法長成我們所期望的樣子,因此大人們要盡快地為孩子準備好各式各樣的「框框」,然後照著那些框框的形狀把孩子放在其中成長。要說哪一種方式是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未免有些淪落至「僵化」的判斷模式裡,唯有依照眼前孩子的需求來回應孩子,才是對孩子來說最佳的幫助。如果有需要「框框」輔助的孩子,那麼適時地提供孩子需要的「框框」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基本上,還是要以認知到孩子的內在擁有自我成長的能力為前提才是,不論是小學、中學、高中還是大學生都是一樣。
然而,經由外在的制式教育洗禮後長大成人,並且開始養兒育女肩負起家庭教育第一線的父母親(所謂的大人們),對於自己自身的自我教育問題該如何看待呢?如果自己本身無法誠實地面對與接受內在的自我的話,那麼說再多的「孩童教育論」都是枉然,在現今的社會中我們如何以自己的本質獨立存在於這個世界,不管是身為父母或是教師抑或是以一個完整的人為立場,自己的內在是否存在自我教育的能力,比如何教育孩子要來的更重要也更必須。
自我教育的要素
事實上,自身內在自我教育的力量是可以被觸發的,生活中任何細微的思維、從小到大的習慣模式……等等,每一個細節都蘊藏著宇宙為我們準備的鑰匙,我將這些觸動自我教育的基本要素歸類為九大類:
一、對於過去抱持著肯定的態度
二、了解七年週期的成長過程
三、面對惡魔的誘惑–第八領域
四、擁有意識擴展的感情生活
五、製造一個能讓自己感情高揚的場所
六、以醒覺得思考來面對「黑羊」現象
七、相通的反思
八、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的不一致
九、自己判斷以及自我的責任
【對於過去抱持著肯定的態度】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包括我自己本身,無不是帶著各式各樣的「堅持或是執著」行進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之中,然後,漸漸地我們將自己拘泥於自己設定的堅持當中,因此而失去了生命的自由亦不自覺;例如:小時候我們曾想過長大後的自己要成為什麼什麼的想法,但現在的自己卻完全不是當初所想的自己,或者想著,將來如果我有一個家庭,那個家應該要是什麼什麼的樣子,而如今眼前的家庭生活卻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的「堅持」…等等,各種我們為自己設下的「堅持」讓我們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而現在的社會和我們上一輩的社會型態比起來,充滿了安定,不再有老一輩的人所經驗的「戰爭的恐慌」或是「吃不飽穿不暖的隱憂」(當然現在社會多多少少還是有這樣的問題,語謙這裡是以比較來舉例!),我們的成長過程可以將所有的氣力放在追逐自己的理想上,因此當我們在為自己的未來規劃藍圖時,也總是會設想著;如果能…就更好、或是有…的話就更棒了等等的設定,但是在這些追求的過程中,理所當然的我們都會經歷過大大小小不同的挫折階梯,品嘗著各種挫折的滋味,那些我們急於想擺脫的過去,如果不能和現在的自己妥協的話,這種情況之下自我教育是無法成立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從我們誕生的一刻起到現在為止的自己,這一段人生如果我們沒有百分之百的肯定的話,自我教育是不可能發生。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大部分的人通常都會先說:「不要做會後悔的事!」但人生卻是背著有如山一般的「後悔」走在人生道路上,有時我們會被那重量壓的喘不過氣來,感受到的就是排山倒海而來的不自由、不自由,而那份不自由卻是從過去而來的,我們根本不可能將其抹滅掉;夜晚入睡前,我們因為某些因素而遲遲無法入睡,於是無限擴張的思緒漸漸的使得我們回想過去的某些回憶,如果是好的回憶那也就罷了,偏偏這種時候通常跑出來的都是一些不願意或是某些難堪的回憶,越是陷在這種回憶中,越是無法入眠,整個晚上自己就將自己逼迫在這種悽慘的狀態中……!
發生這樣的事最主要就是對於過去的執著,我們無法讓自己擺脫過去的糾纏,也沒試過要將發生以一種必然性的視線來俯視。這種的俯視能使得我們重新想到——自己是依著自己的意識誕生到這個世界,帶著對於周遭所有人事物全然的信任和接受,經歷了幼少期……長成了現在的我,這些成長的所有過程,自己是如何地拚了命要讓自己和周遭的人幸福,然而卻事事無法盡如人意,那些搞砸了的、難堪的事,基本上也是自己拚了命後必然也是無法避免的狀況。——包含一些我們心中存在的性情上的怠惰、邪惡的意念(忌妒、貪恨等),使得自己不幸也讓別人跟著不幸的種種,越是有這樣的感概越是能成為我們自己未來的教師,未來的自己該學習的教科書,如果從前的我,是個忌妒心非常強烈的人,那麼它將教導未來的我,不要成為忌妒心強烈的人…!如果我們只是後悔那個從前愛忌妒的自己的所作所為,我們將永遠被後悔追逐著。
罪惡就是罪惡,但如何接受罪惡時,能使得罪惡成為未來的導師則是最重要的課題,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們將終生禁錮在自己給予的處罰中;刑法的本意大致可以分為兩種,一是處罰犯人時同時也是在教育著犯人,另一種則是,讓犯人感受到苦痛而已。後則只是以,做了壞事的人也要以同等的痛苦加諸於犯罪者身上的報復想法,教育刑(處罰)則建立在處罰本身能夠帶動對方人格內部的運作,使得對方能夠適應社會的規範,施泰納的思想基本上就是以這樣展開,尤其是對於個人的自我教育部份,如果能夠知道到目前為止自己的「惡」的話,那麼我們也要清楚知道那個惡是為了讓現在未來的自己成長而存在的惡,為了不要讓我們愁眉不展地走在未來的惡,取而代之的,則是我們對於所有的發生以及「惡」的本質正確及深刻的認識。如此一來,不管是誰都可以抬頭挺胸的活在當下的每一刻,而從這一刻起自我教育即從我們內在開始運作。
【了解七年週期的成長過程】
節奏(規律、律動)基本上都是一對四的關係,人類生活模式基本上就是奠定於此,我們可以先從脈搏及呼吸開始看起,人類的呼吸一分鐘為十八次,脈搏則為七十二次,十八對七十二正好為一對四的比例,這樣的比例建構起人類的肉體組織,而音樂基本上也是以四拍為主,依照施泰納的說法,這些節奏中都和宇宙最深奧的秘密相關聯。
讓我們來試著看看有關施泰納的神祕學部分的一些論述,古希臘時代,柏拉圖提出最長的宇宙週期為——春分太陽從東方升起時,經由的那個星座將會影響到那個時代的「相」,例如;以現代來說,從雙魚座春分太陽開始升起,不久之後太陽將會漸漸地和黃道十二宮的各星座再度相離,而後從雙魚座來到水瓶座的春分再度升起,回朔過去的軌道的話,雙魚座之前是牡羊座,牡羊之前為牡牛座,牡牛之前為雙子座,雙子之前則為巨蟹座,以此來調查每一個春分點升起的太陽和黃道十二宮的關係,會發現太陽從一個星座移到下一個星座的時間平均是2160年,而黃道十二宮有十二個星座,太陽從雙魚座升起一直到太陽再度回到雙魚座,就是2160年的十二次,也就是需要25920年的時間。
再回頭看看人類的身體活動,人類的呼吸一分鐘十八次的重複,一小時就是1080次,一天二十四小時也就是25920次,這和柏拉圖所提出的宇宙週期論的時間一分一毫都不差,宇宙最長的周期數和人類最基本的呼吸數如此地吻合實際上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
施泰納並且在每個七年的成長周期為我們論述了其特質,生命有個開端也同時會伴隨著成長的壯盛期而來到最後的衰退期,以線性來看的話,這有如山形般的圖像就是一般每個生命的歷程,我們也可以說它分成前、中、後期三個階段,人的一生大致分作成長期、成年期及老年期,更細微的分類還包含,成長期裡的前、中、後期,然後在這中期裡也還有,中期的前期和中期的中期及中期的後期,後期也同樣涵蓋了三個階段,全部一共有九個階段,而前期的後期和中期的前期是相連貫的,中期的後期和後期的前期亦同,整個人生會通過這七個階段完成,施泰納將這樣的歷程稱之為「七年周期」,巧合的是,生理學的一些論點也提到,人類身體的物質成分,每七年所有組織細胞都會汰新一次。七的節奏奇妙之處,在許多場合都時有所聞,最簡單的就是音樂的音階就是七的音階。
在我們的自我教育展開的同時,最辛苦的一個狀態就是,我們對於自己的現狀非常地不滿,而這種不滿並不是針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而是認為【現在的自己之所以會變得這樣全都是(原生家庭、父母、先生、太太、朋友、親戚、小孩…)害的!】這樣完全將責任歸給別人的態度及想法;每天每天的生活自己都無法滿意、認同,而過錯都是在別人身上的想法,將使的我無法踏入自我教育的道路,而理解每七年的生命規律,將能幫助我們更清楚自己內在的成長變化。
【面對惡魔的誘惑─第八領域】
有些人耳朵特別靈敏,有些人的眼睛感官特別清楚,當然也有些人是兩者兼具,不過大部分的人都是只佔其一;某位人士從小就對畫畫及鑑賞畫作特別有興趣,對於音樂也能接受,但是在聽音樂時卻無法感受到打從內在的喜悅,陰錯陽差這位人士後來成為了一位音樂家,並且以鋼琴師的身分教導孩子們鋼琴以維持生活,這個人在自己的工作及生活中,完全感受不到自己與生俱來的能力被發揮,於是總是想著,如果自己能夠成為一位畫家的話,必定會將自己所擁有的能力百分之百傾注與此,如今身為鋼琴師的自己,也只能發揮不到百分之二十的能力而已,始終鬱鬱寡歡,然而,周圍的人卻不斷地稱呼自己為「鋼琴老師、鋼琴老師」,無可奈何之下,只好一直做著鋼琴老師的工作;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例子中的某位人士,就是對於自己人生中的無意識部分無法產生認可,這種狀態我們會稱之為「第八領域」。自己明明就是想要做什麼(或是成為什麼人),結果卻成為了相反的結果,這樣的人就是在不知不覺間掉入了第八領域,我們每個人,雖不能說是整體,但在生活的某個部份之中,常常不知不覺就掉入第八領域中因而停頓了自我的成長,生活中某些部份是我們無法去正面面對的話,那麼那個無法面對的自己,將持續停頓在第八領域。
施泰納的神祕學中有所謂的「第八領域」,人生歷程的所有轉換中,每一個瞬間的生活體驗都有其意義存在,有些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那些發生一點意義都沒有,但從神祕學的觀點來看,都有其必定的意義,無論是我們討厭還是喜歡的事物,就算對本人來說是個完全否定的體驗,在神祕學中卻是無與倫比必須要的發生。然而就算從神祕學來看,還是有某些狀況是完全無意義的,那種狀況會使得我們越做越感到生活是在空轉,無法往前邁進一步,這樣的狀況就是施泰那稱之為的「第八領域」。
假設我們現在掉進了第八領域之中,身在其中的本人是無法察覺的,但自己所做所為都將成為無意義,平常假設我們從一個險峻的山涯往地獄摔落,或者是我們拚了命地往山巔攀爬,這些動作及行為都一定會有它的道理存在,但是在第八領域的人,可以說是一個完全無法動彈的狀態,造成這種狀態的因素非常之多,其中之一,即為從事自己的能力無法發揮的工作,又或者學生進入了一間自己完全沒興趣就讀的學校(只為了回應周遭的人的期望),而學校生活又無法接續上自己內在的要求,勉強就讀的學生就是掉入第八領域的另一種範例。
第八領域指的是一種內在狀態,當我們的內在只要產生變化,即使是同樣的狀況也可能早已不是第八領域,也就是說依照當時的狀況對於個人內在的實存狀況所產生的樣貌,周遭的人即使不斷地說著:「你現在在第八領域喔!」而自己本身並不如此認為的話,那也無法稱作第八領域;例如,有人從早到晚一定要喝得爛醉,像這種情形也不能稱作第八領域,即使要喝的一蹋糊塗,但這個體驗(也許要花好幾十年的體驗)對於這個人的生命本身就是個必要的學習過程的話,那麼這種體驗和第八領域也完成搭不上關係,因此第八領域並不是從外側來判斷,重要的是,本人並無法察覺到自己是陷在第八領域中,因為這樣更不知道要使自己穿越這樣的狀況,而使得自己一直存在於第八領域,還會認為「目前的狀態對我來說是最適合(舒適)的狀態」!施泰納緊告我們,陷入第八領域是最不應該的狀態,這個時候內在及外在以及因果關係的問題都能夠保持清明醒覺的話,自己是否身在第八領域應該就能立即察覺。
前幾項我們提到的「對於過去的執著」以及「將所有不滿都歸咎於別人」,這些都是活在第八領域的一種種類,施泰納將第八領域以「惡魔的誘惑」來形容,他所論述的惡魔有兩種,分別從正面及負面來誘惑人類,因此在第八領域也有兩種,一種就是正面的誘惑及另一種負面的誘惑,正面的誘惑會使得人們「輕飄飄地往上飛舞」,使得人們忘了自己雙腳所該站立的地方而往空中飛舞,負面的誘惑則是反向的,使得人們有如被鐵釘牢牢地釘在現在所站的位置上,即使是想要往上飛舞都不能動彈,有時就算是一腳往上輕飄飄的飛,另一腳則被牢牢地釘住,這也是兩腳都陷在第八領域的狀態。
舉個例:如果現在你中了十億的大樂透,我想每一個人立刻都會「輕飄飄地往上飛舞」了吧!有人也許會說,那也無所謂啊!畢竟是十億耶!但這其實就是惡魔的誘惑發生了,好不容易我們的人生從第一階慢慢地往上爬到了第四個階梯,突然因為十億元而使得我們該好好體驗完的人生各階,忽然之間我們就不再往第五個階梯體驗,而讓惡魔的引誘使得我們往上飛舞,這就是所謂「正面的誘惑」,好不容易我們的人生,一步步按部就班、努力地行走在自己的生命大道上,因為這個「正面的誘惑」而使得我們最重要的歷程完全放棄,這樣的人在空中飛舞的同時,他的內在成長的過程也會完全蕩然一空。
當然不只是金錢才會產生誘惑,只要是我們的內在所產生的反感大到足以令我們內心惶恐不安,那樣的情況就幾乎是第八領域的狀態,這些我們可以從庶民階級和貴族階級、握權者與民眾、支配層與非支配層之中一窺端倪,這些社會中到處存在的上下關係,使得我們想從如今的點轉移到另一個不同的點時的困難,都是屬於負面誘惑的第八領域,更是挑戰自我認識、自我教育的最大契機。自己的人生在某個時期結婚、生小孩、就業……等等,所有生活變化的結果,如果自己都無法認同時,立即就將責任轉嫁到別人身上,如果一直持續這樣的人生,那麼你將永遠無法展開自我教育的開關。
【擁有意識擴展的感情生活】
到目前為止所提到的都是有關於外在生活、社會生活與我們自身的關係,現在讓我們開始進入到純粹的意識問題上來做理解。
意識–也就是人類的心中最外層的部分,也可以說是最表面的地方,我們都知道意識可區分成兩個不同的領域,未被意識化的無意識區域,及脫離這個無意識區域而被意識化的區域,在每個人的心中都一定有這意識化及無意識的部分;現在我們沒有在思考的任何事物,都會被自動地歸向無意識的區域,然後某個時機點才會猛地想起,將其意識化,幾乎在我們內心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無意識的,如果不管是什麼,我們都要將其意識化的話,我們會變得什麼都不能做,人類只有在某些問題發生的時候,才能將產生問題的某些事物「意識化」。
有趣的是,在這個意識的世界中,只有一個焦點集中在一起,周圍的一切我們只能感受到朦朦朧朧擴散而去的感覺,這個焦點只有在我們意識到某樣事物的時候才會開始轉變,最重要的是,焦點完全吻合的部分一定要是和本人的意識集中的地方,意識必須要在特定的範圍裏存在;這個不能被稱作無意識的部分,當然也會無限的擴張,但是現代的我們的生活,這個特定範圍卻是越來越狹窄。是的!意識世界越來越狹窄,每天清晨起床到夜晚入睡為止,我們是清醒著擁有意識的,但是我們的內心卻是越來越狹窄的世界,因為太過狹窄,越來越多人無法忍受這樣的屈悶,於是,現代社會開始產生許多「心病」。
二戰後開始大規模地流行起「存在主義」的名詞,當時存在主義者直接的面對這樣的心理問題,提出了「封鎖的高牆」的議題,也就是,人們的意識中擁有這樣的一座高牆的意思;當我們以存在的狀況來解釋封閉在意識高牆之中的人類狀況時,就會出現該如何處裡這樣「意識」的問題產生,並且這個意識還會以進行式的方式越來越狹窄,最終甚至令得許多人無法察覺它的變化。
讓我們來想想,我們自己本身的意識擴展是否能使得我們自己滿足呢?我想百分之百滿足的人應該是很少,在我們的意識當中可能有山、有海、有南極、有阿爾卑斯,遵循這樣的意識蹤影,會發現意識世界中擁有非常多的未知在其中,如果我們的意識世界像個小盒子般的狹窄,每天周而復始看到的都是同樣的景象,一定會使得我們心生厭煩,這樣意識狹窄的狀況就是我在這裡想提出來的重點。
這種狹窄的意識難道沒有可以讓其擴展的方法嗎?為了讓自己的意識無限擴展,於是我們讀一些小說、書籍,的確!書中的世界是個無線廣大的有趣世界,尤其是一些科幻類的小說,在那些科幻書籍中我們的意識可能擴展到幾億光年外的世界,但是當我們讀完書,闔上書本的一霎那,嘩!的一切都回到了現實,才發現那些世界並沒有自己所想像的那麼大,留下的只是在意識中自我產生的小小幻想而已。
在這裡讓我們再度仔細地審查究竟是什麼讓意識越來越狹窄的呢?這個時候我們就會發現,
真正的原因不是在知識的追尋上,而是在一種和感情相似的情愫上,也可以說,如果一個人的感情生活不夠豐富的話,那麼那個人的意識範圍就會顯著性的縮小,無論我們如何花盡心思去將百科全書暗記下來,或是充實自己的知性的常識,我們的內在意識仍然處於狹窄的狀況的話,那就是我們的意識空間中缺少了感情的能量,空間無法感受到任何樂趣的最大因素;當我們在感受到「感動」時,感情會讓我們在狹窄的隙縫中看見廣大的世界。
因此,當我們感覺到自己的意識正變得狹窄時,找個機會和一位出色的人見見面,無論是異性還是同性,只要這位人士能夠吸引到我們的視線(想法)等,並且能打從心裡地去愛對方(同性愛、異性愛、朋友愛、親情愛……),如此一來,在我們狹窄的意識空間中,感情能量立刻就能蜂擁而來,無限的可能性就開始在我們的意識空間發展開來,感情是非常重要的腳色,對於某些人事物的愛,那份傾注的愛就足以使得我們的內在生活廣闊、豐富及充足,這份實在的感受將引領我們體驗到自己活在當下的感受,反過來說,當我們缺乏感情的注入時,不管我們外在生活多麼地充足富豪,內在實際上也是被封閉的高牆牢牢地監窟住的。
【製造一個能讓自己感情高揚的場合】
這個部分又和前面提過的第八領域情況有些不同,假設我們住在豪宅、家財萬貫…之類的,這些都和前面提到的內心世界的狹窄或是寬廣沒有任何的關係,賺錢這件事如果能帶給我們無以言喻的快樂,那麼賺錢這件事就是注入了我們的情感,從這個行為裡我們的心就得以擴展,賺錢也好、跳舞也好、收集手錶……等等,只要能夠使得我們的感情生活越來越活化豐富,,不管對象是什麼都沒有相關,因此就算某人沉溺於他的個人興趣或是愛好中的話,只有這一點是無愧於天地的,因為那關係到的是他個人感情的關鍵問題。
周遭的人可能會想著「那些事有什麼有趣的?」然而對於本人來說,只要他能感受到內心的充實與滿足,那麼無論是誰都沒有資格可以評判,守財奴、散步、買東西、吃美食、或是和三五好友相聚咖啡廳聊聊是非,只要能讓自己感情的某些部份產生興奮,意識中的正面能量能夠經由感情全面爆發的的話,無論做什麼都好!如果我們無法擁有這樣吸取感情能量的機會,那麼結果就是我們將會越來越厭惡自己,感情變得越來越薄弱,自己卻又深陷在那樣的漩渦中無法自拔,更遑論從內在會出現「想要改變自己」或是「我想要自我成長」等的意願。
環境如何進入到我們的內在,這是一個我們必要深思的議題,從古自今開發了許多人類如何充實自己感情能量的技巧,這些我們一般就將其稱之為「文化」,因此也可以說文化就是個讓人感情高揚的場合,當今一些大都會的生活,例如東京,以剛剛所提到的文化來定義的話,會讓我們發現東京這個都會的文化水準並不怎麼豐富,因為能夠使得當地的人們狂熱興奮投入的文化太過貧乏,幾乎很難在這裡找到一個可以使人狂熱參予到忘我的感情高揚場合;不管是哪一個年代哪一個民族,一定都曾有過一段狂熱到渾然忘我,事後擁有無以言喻的充實感的文化,而且這些過程都是社會文化的一份子,然而現代的都會生活,對於這樣的體驗卻少之又少,於是,無計可施的年輕人成為了暴走族,或是走上街頭發起革命運動,他們試著自己製造出狂熱興奮的體驗,但周邊的人卻無法產生共鳴理解,因此只能以否定的眼光看待,即使是這樣,一個能夠使得感情百分之百高揚的事物,我們都應該要警惕自己不該對這部分產生懷疑。
沒有體驗過狂熱興奮的人們,將永遠安住在狹窄的意識層中,因此就算是夫妻之間的吵架也好,要吵的話就好好地轟轟烈烈狂熱地大吵一番,只要在結束的時候能夠感受到神清氣爽的解放感的話,那也就是個了不起的文化,在家也不敢大聲地爭論,對待孩子除了不耐地訓斥及拖拖拉拉之外什麼都不會,在外也是馬馬虎虎地敷衍一切,拍著對方的馬屁,然後總是再意著別人的眼光,就這樣一輩子持續下去的話,我們根本就不用也不會進入到「自我教育」的大門。
以上所提到的類似例子,列舉出來可以有各式各樣的狀況,但最主要還是要以父母親的自我教育為前提來考量,符合這些條件那麼就應該會產生認真地想要讓自己成長的意願出來,如果沒有,就會轉換成只是拼命拉住自己腳步不要前進的狀態。
【以醒覺的思考來面對「黑羊」現象】
我們首先要理解到,所謂的華德福教育是無法靠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平常我們提到自我教育時,都會認為只要是自己一個人也可以進行自我教育,然而華德福教育中無論是大人還是孩童的教育,一個人是無法成立的,一定要自己和某些人的關係中才能完成自我教育的全貌;隱居山野從早到晚都沉醉在靜坐冥想之中,這樣是無法完成施泰納所謂的自我教育,必定要生活在團體之中,在大眾之間磨練自我本身,這才能稱之為自我教育的根本。
當我們在參加團體活動或是研究會、讀書會、區域性的活動等等時,十幾個人二十幾個人大家共同為了某個目的而聚在一起,這時(幾乎沒有例外地)總會有個狀況,使得本來很愉快的團體活動變得有些走調,那就是必定會出現某位奇怪人士,在團體中攪和搗亂,而這樣的狀況卻是人際關係的基本要件之一。
在德國他們將團體中這樣的人士稱作「黑羊」,日耳曼民族自古就是遊牧民族,一直到現在牧場中仍保存著某些傳統的飼養方式,例如一大群的白色羊群中,必定會混著一匹黑色的羊,這隻黑羊當大家都往右走時,牠一定義無反顧地往左邊走去。
人際關係中,我們常會看到大部分的人都傾向於努力建立社團,集結眾人來共同完成一些事,因此一開始一定都是以成立一個以誠相對的社團為起點,即便是如此,無論在哪個社團團體中也一定都會出現一兩位特異的人士,被大家給抱怨、嫌棄,甚至忍不住會想:「如果沒有他參加那該有多好?」但不可思議的,這種特異的人士就是會出現,然後到處揮灑奇怪的氛圍,漸漸地團體中所有人的意識就會慢慢地集中在這個人身上,所有的焦點使得他成為團體的中心點,於是就從這個地方讓我們開始進入自我教育的另一個階段吧!換句話說,如何與自己周遭令人厭惡的人相處,就成了我們自我成長的另一個契機。
當我們在公司、左鄰右舍、學校甚至家庭裡都有可能會碰到這種狀況,事情發生的時候,首先我們絕對不能認為這是特殊事件,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為是自己運氣太壞才會碰到這樣的人,然而事實上,我們更應該認知到,這樣的人物是上天為了要讓我們開啟自我教育的大門,而派遣來的天使這個事實,如果沒認知到這個部分的人,談論自我教育就都成了空談。
這樣的狀況很奇怪的是,越能認知到這件事情本質的人,就能發現那隻黑羊原來在自己的內在也存在著,明白到自己內在的這個部分不斷地攪拌著自己的思緒同時,也就能明白到不管是誰的內在,多多少少都會有這隻黑羊的影子;因此,在一個二十個人的團體中,如果認為只有一隻黑羊的話,那就是大錯特錯了,我們應該要能發現,原來有二十隻黑羊存在才是,只是正好某隻黑羊特別突出而已;和每個人的長久交往,無論是誰,都會在交往過程中遇見那隻內心深處的黑羊,然後面臨漸漸不再連絡的窘境,一輩子交往下去,完璧無瑕的人可遇不可求,這也許也是二十一世紀人類進化階段的現實。
一輩子在交往的人,能讓我們一直覺得完美像個菩薩的人是不大可能存在,試想想,我們自己也是這樣的人嗎?一生中多多少少都曾背叛過某個約定或是某個人事物,因此當我們認為那個人是個大好人時,可能其他人卻認為他是最討厭的人也不一定呢!在這過程中,如果我們也能醒悟到「啊!我自己也是黑羊!」的話,那麼我們就更進一步地認識到自己,自我教育又更往上了一層。
貝多芬還是華格納都是非常孤獨的人,雖然也是獨當一面的自信家,但是面對自己做的曲子如果得不到好的評價,同樣也是會惶恐不安,不只是偉大的音樂家,每一個人當面對的是無法認同自己的環境,或是自己的所作所為無法被接受時,不管是誰都同樣會感覺到不幸,藝術家更是典型的例子,創造的意願就是建立在被某些人鑑賞的前提下完成,也就是在別人和自己的關係中孕育出藝術的種子;某些人在身邊支持著我們,這也就是我們社會生活的支柱,認同某人,被某人認同,這就是人際關係的原點。
【相通的反思】
上面我提到自我教育是無法靠一個人單獨完成,一定要在人間相依相存的關係中才能成立,但是自我教育在人際關係中實踐時,也一定會有無法相通的時候,所謂的無法相通指的就是–心意無法相通–,當彼此的心意無法相通時,人際關係中的自我教育也就隨之而停,因此如何讓無法相通的心意能夠開通,是一件非常大的挑戰。
當我們查覺到自己和孩子間彼此的心意無法相通時,該如何讓自己的心意傳達到孩子心裡?如何做才能得到共鳴?和先生之間漸漸地不再彼此心心相印、意氣相通,相通的管道阻塞時,我們該如何做才能將那條心與心之間的通路打通呢?
心意相通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實際上卻是個很難達到的境界,但是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抱持著要讓心意能夠相通的決心來進行的話,這過程中我們將可發現許多從未察覺的景象,當我們查覺到對方是隻黑羊時,很簡單地,我們可以立即因為討厭而選擇遠離對方,但是,如果我們可以超越對方黑羊的影像,努力嘗試看見對方心中閃著光芒的部分的話,這種讓心意能夠相通的作業,將使得我們的自我教育得以展開。
這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語言在這種情況之下是完全無用武之地的工具,想要利用言語來達到心意相通的效果,很遺憾地這個時候通常會一點效果也沒有,因為語言為我們和對方建立起了一座城牆,因此只要多說一句,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就會越來越陷入泥淖,以說道理的方式讓對方接受的話,通常在說道理的人的無意識中會產生「太好了!解決了!總算贏了!」般很愉快的感受,但是被說服的一方絕對無法產生這種愉悅的心情,在語言的世界中,就算是最後終於使得想法得以接近接受,但是也一定會留存著勝負的微妙情愫,因此當我們很努力地試著透過溝通來使得對方和自己心意相通時,實際上並不是真正開通了彼此間的「心路」,而是使得對方輸,以至於必須得接受,很多時候,表面上是互相都溝通的很完美,被說服的一方可能從此對會將自己的心門給緊緊地關閉。
因此當我們努力想和某人心意相通的話,首先語言就是一個沒有用處的工具,當太太的努力地說理說服了先生同意自己的見解,表面上先生像是同意了般,實際上先生和被迫同意是一樣的氣氛,說理的太太可能一整天都會有好心情,但被說服的「敗將」怎麼可能會有同樣的好心情呢!所以如果想要真正地達到心心相印,我們該想的是「除了使用語言之外,我們還能做什麼?」。
對待孩子時也是一樣的情況,尤其是小學高年級到中學左右的孩子,這個時期的孩子可說是處在一種和父母親一決勝負的世界中,當媽媽的理所當然地問道:「…對不對呀?」當孩子的除了「嗯!」之外絕對不會被容許有其他的答案出現,然而就算孩子回答了類似同意的「嗯!」在他們心裡也不會出現愉悅的心情,但是當媽媽的卻只是想,只要是說到孩子們無法回應的話就一切好辦了!即使會被孩子怨恨也無所謂,帶著這樣的決心,媽媽在面對孩子的問題時,益發地顯得是辯論高手、雄辯冠軍,然後不知不覺就說出來更多連自己都打從心底佩服的華麗語言、噓枯吹生,聽得孩子連大氣都不敢呼一聲,在心底默默舉雙手投降,望著大氣都不敢出滿臉降伏狀的孩子,媽媽好心情地認為自己和孩子間的心路相通了,實際上,通往孩子的心的道路卻是越塞越緊,對孩子來說這種無法溝通的情況他們只能用「不同世代」來安慰自己不得不降伏的快感,而媽媽雖然說了好多無法反駁的大道理,面對孩子關閉的心靈,也只能安慰自己這就是兩代之間該有的「代溝」來帶過,但這一切實際上和「不同世代」或是「代溝」完全沒有關係,而是語言世界本來就是這樣的。
「除了語言之外,為了能使自己和對方完全心意相通,身為大人(父母親)的我們還能做些什麼?」–當我們能夠這麼想的時候,自我教育又更邁前了一大步。
【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的不一致】
現代的生活環境中,不容易被注意到的一件事項,但對於自我教育的人來說卻是最大的課題之一,那就是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的關係,外在世界和自己內在世界是否能一致或是偏離,我想當今社會幾乎是內外偏離的居多數,提到「場面話和真心話」意味的就是,場面話和真心話如果能夠合而為一的話,那就是最令人清爽透明的生存之道,反之兩者若是偏離的話,那將會是混濁不清的生存方式。
施泰納對於這樣的狀態只是簡單地說了一句:「學習人智學的人,絕對不能說謊!」這一來一定會有很多人提出反駁,即使是這麼說,但是現代社會不說謊幾乎是不可能生存下去!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說過一些謊言,未必是故意但也都會有一些無心的謊言,然而,施泰納又說,絕對不能說謊!因為當人們在說謊時,星芒體就會開始產生爆炸使得我們的心出現坑洞,這樣聽來施泰納好像開始在威脅我們了,況且在這個世界上是不可能有人沒說過謊,因此在每個人的內部,星芒體的部分隨時都有可能在發生爆炸,既然這樣為什麼施泰納要一直不斷地重複「不能說謊!不能說謊!」呢?那是因為接受到的外部狀況如果和我們內心偏離的話,這種偏離感無法令得我們產生厭惡之情的話,那麼我們就遑論「自我教育」了。
我們漸漸習慣並且從頭部開始肯定謊言後,真實和虛偽就會攪混在一起,當我們體驗真實時
將不會感受到歡樂,體驗虛偽時就會認為那些都是無關緊要不傷大雅的,偏偏現代人從孩童的幼兒期開始就讓孩子們接受「說謊」的教育,父母親或是老師們都只注重場面話的教導,對於內在的真實性連碰觸都不願意,很多父母親(老師們)都認為孩子只要會說「對不起」就萬事可以解決,但實際上,孩子們因為可以輕鬆地說出「對不起」而輕易地被原諒,因此孩子們就越來越放心地「說謊」,因為孩子們知道大人們允許他們說「對不起」時,內心可以繼續地反抗都無所謂,即使不是真的想認錯也無關緊要,「對不起」就是現代教育中一直在教導的場面話之一;越是能輕易說謊的孩子,越是能在道歉時表現出一副誠實的表情,完全認錯的姿態。
另一方面,將真實看的比什麼都來的重要的孩子,在這種時候絕對不會輕易開口說「對不起」,並且一定會反抗到底,父母親甚至還會認為這樣的孩子不可受教,然後使出各種方式才能使得這樣的孩子開口真心道歉,這種才是內外一致,最讓人可以放心原諒的狀態,現代人幾乎都成為了在父母親的教導下,習慣說謊及謊言的人,這樣的人可以很無所謂地將場面話和真心話輕易地分開來使用,同時,外在狀況和內心世界完全不一致,也可以不在乎地繼續生活著,因此真實和虛偽就漸漸地變得無法區別,最後,對方是帶著真心的人還是帶著虛偽之心的人,也就根本無法判別,連自己是帶著真心還是虛偽之心也分不清楚,就這樣渾渾噩噩地過完一生。
施泰納幾乎是嘮叨般地對我們說著「說謊是不可取的!」最近腦袋越是聰明的人越是輕易地就能編造出謊言,人格的崩裂已經到達這種程度,例如;和朋友約好卻又爽約,不得不邊編造個理由出來時,隨口就能說出如:「真對不起!昨天我家孩子感冒,所以臨時無法赴約。」這樣的話來,而事實上孩子根本就沒有感冒,這時候就會如施泰納所言,那個人一邊說著他的藉口,星芒體則一邊產生爆炸,這當然是比喻般的形容,但是,產生爆炸的人如果無法察覺到這樣的變化,那麼找藉口(說謊)就會讓他感覺到越來越輕鬆,日常的空間中,他將記憶住這種將對方騙倒的快感,只要會令得自己難堪,無論怎麼說都無所謂,一輩子就這麼樣得過下去,如此一來,將和自我教育背道而馳,而變得再也無法看清自己,自己的真實和虛偽也完全無法辨別。
【自己判斷以及自我的責任】
這個項目則是要提到關於自己對自己做判斷並負責的課題,當然找人討論商量也是必要,但商量是聽聽對方的意見和看法,最終做決定的還是自己,而不是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因此基本法則還是在於自己必須判斷下決定,並且要能夠自覺到自己的行為必須要自己負責。
我一直認為「人智學就是站在一條沒有道路的路上」,前方如果有一條道路,那一定是某位前輩為了後繼者所留下的,因此如果我朝著這條路走下去,一定會很輕鬆,但是如果這條路在途中忽然斷掉的話,我一定會忍不住抱怨別人:「為什麼不把整條路開出來呢!」然而,如果我本來就是站在一條沒有道路的路上,自己該選擇哪個方向前進、自己不得不做些什麼的時候,因為一開始就完全沒有路,所以所有的一切就必須仰賴自己選擇、自己決定,往前踏出之後的每一步,理所當然地就交給自己揹負所有的責任,人生基本上全都是類似這樣的連續劇,歌德藉由浮士德的口說出了「人因為努力所以困惑」這樣的名言。越是拚了命,將所有的一切擔起責任的人,會感到困惑也是必然,因為困惑所以我們努力,因為努力所以我們困惑。
從人生是否算是成功的觀點來看,能夠走上沒有任何困惑的最短距離,朝著目標前進,是最有利的方式。但是對於自我教育來說,沒有困惑的話就沒有自我教育的契機了,所以為了困惑,越是要承擔起所有自己的所作所為,大部分的人和人商量事情,最後都會朝著對方給出的建議而為,然後失敗時再將責任歸咎於別人身上,想要自我教育的人,就必須要試著自己努力闖闖,然後背負起所有的後果,當然我們不必要連別人的行為也一起攬在自己身上,但最起碼自己的行動自己要負起全責,然後有一天,當我們要迎接死亡時,能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人生全都是自己擔起責任的精采大作,那我們就可以貞的稱之為「死而無憾」了,相反的,如果死的時候,想起自己的一生,全都是被別人指使著走完的,那麼這個人就可以說,是個自我教育完全失敗的人。
結論:自我教育和經營社會生活完全不同
以上所述各項自我教育的要素,和所謂社會生活的經營是完全不同的課題,社會生活的經營上,我們會碰到許多敵人或是意見價值觀相左之人,在層出不窮的狀況下,社會生活該如何忍耐、和諧、平穩及對決,這些都是和自我教育非常不一樣的地方,例如:社會生活中我們碰到有如希特勒或是史達林般的人物時,我們該如何和對方的心意有所相通,這又是另一個重大的課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